關注領域|永續供應鏈|供應鏈組成與管理架構

永續供應鏈

華邦在【實踐責任採購,以人為本】的治理基礎上,採用生態系 (Eco-system) 思維進行供應鏈永續推動的工作設計,並持續以數位化與低碳化並存的雙軸轉型工具,落實供應鏈管理的永續工作推動。2024 年,華邦以其堅實的供應鏈夥伴關係與永續思維,在三大工作上大有進展,首先是責任採購,採購工作上綜合推動在地採購、綠色採購、循環採購; 並且在供應商定期評比上,則發展為永續定期評比,使後續有可依循的獎勵措施,正向驅動供應商成為華邦供應鏈的永續「+1」。
面對極具挑戰的經營環境,我們相信唯有時刻保持新創的管理思維,快速調整與因應,與供應商共同演化出適時適性的經營能力,確切實踐供應鏈的共好與共善,才是企業永續治理的真理。

SDGs 17 同心協力的夥伴關係
SDGs 13 氣候行動
SDG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SDGs 10 減少不平等
SDGs 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
SDGs 6 潔淨水質與公共衛生

E 外包商建置綠電產品生產能力

100

%

S 供應鏈生態系共同學習時數

38646

小時

G 供應商永續稽核與輔導完成率

100

%

供應鏈組成與管理架構

永續供應鏈管理宣言

供應鏈是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料、設備和服務等方面。華邦持續與供應商建立夥伴關係,共同致力於實現ESG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商業道德、保護環境、關心社會和提高治理結構的透明度。華邦透過實踐責任採購、持續提升供應鏈韌性及推動低碳供應鏈,與供應商夥伴共建具永續發展及韌性內涵的供應鏈生態系統。

永續供應鏈管理架構

永續供應鏈管理策略與政策

華邦於永續發展委員會( 由董事長與獨立董事組成) 下設置永續供應鏈組,由供應鏈管理中心協理擔任工作小組召集人,轄下各處指派專責人員共同組成永續供應鏈組,每年2 次定期向永續發展委員會呈報工作規劃與階段成果,經委員會決議後始得執行;4 次定期向永續辦公室匯報工作進度,以確保供應鏈永續目標得以實踐。
永續供應鏈組之工作內容,係在既有的供應商管理與確切的責任採購內容,包括責任商業聯盟(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 RBA)、無有害物質政策(Hazardous Substance Free, HSF)、傳統供應商管理內涵( 品質、價格、交期及製程技術能力)、安全認證優質企業(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 AEO) 等,加入環境與生態共善、供應商共好的理念,規劃並提升為供應鏈永續推動與管理。2024 年,華邦持續推動並執行相關永續工作事宜,並藉由數位化措施,強化供應鏈上的永續資訊擴散與影響之速度,包括供應商與外包商永續( 環境友善、社會共善、治理共好) 推動、綠色產品生產作業管理、內部綠色運籌系統維運;在供應風險控管上,依據國際準則之修訂,調整並公告< 華邦電子供應商行為準則>,將人本思維納入供應鏈風險調查中,提升為盡職調查。

1
實踐責任採購
  • 新供應商溯源與永續評選
  • 廉潔承諾書定期宣導與簽署
  • 遵守華邦電子供應商行為準則
  • 不使用禁用物質
  • 不使用衝突礦產
  • 定期供應商評比
2
提升整體供應鏈之韌性
  • 企業內部管控制度 (ICP)
  • 安全認證優質企業(AEO)
  • 供應鏈永續風險盡職調查
  • 供應商實地稽核、改善與輔導精進
  • 供應商鏈生態系 ESG 議合與倡議
  • 發展供應鏈風險管理計畫 (含氣候變遷、環境衝擊、人權、治理等)
  • 供應鏈管理中心永續教育訓練
  • 引進第三方驗證單位陪同高風險供應商實地稽核
3
推動低碳供應鏈
  • 永續採購工作(在地採購、綠色採購、循環採購)
  • 第一階供應商永續供應鏈管理能資源用量調查
  • 推動供應商/外包商碳排放管理
  • 綠色產品生產作業管理
  • 內部綠色運籌系統管理
  • 媒合政府減碳補助與輔導
  • 供應鏈管理同仁ESG教育訓練

華邦供應鏈組成說明

供應鏈組成與概況

華邦為全球關鍵的記憶體廠商之一,在產業鏈的組成上,承接上游 IC/IP 設計之需求,進入華邦執行12 吋晶圓的生產製造,接續外包至後段封裝與測試廠,始得完成記憶體的製造。2024 年,華邦營運範疇包括華邦與新唐,華邦重要營運據點以臺灣為首,其餘接續分布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以色列。新唐重要營運據點則以臺灣、日本為重,業務據點依顧客服務需求,分別位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以色列、美國、德國、印度、新加坡等地。為在時間內完成產品之交付,與華邦、新唐交易之供應商亦來自全球各地,包括日本、美國、韓國、比利時與德國,華邦共計1,117 家,新唐共計791 家。
依照採購類別與應用之處區分,主要以原物料、委外代工、後段封測、機器設備、零配件、維修保養服務、廠務工程與其他 ( 運輸物流、廢棄物處理商、廢棄物、清運商、資訊設備及軟體,以及庶務等)。

2024一階供應商組成

類別

供應商家數

委外代工/後段封測

15

機器設備

28

原物料

83

零配件

131

維修

169

廠務工程

228

其他

463



2024重要一階供應商區域分布

地區

供應商家數

台灣

53

日本

4

其他亞太地區

2

中國大陸

1

華邦供應商管理循環

在供應鏈永續發展的前提上,建構供應商長期且穩定地合作是穩定管理系統的基礎。華邦採系統性 Plan-Do-Check-Act(PDCA)管理循環為永續供應鏈設計之核心,第一為新供應商之溯源與評選、在成為合格供應商之前,必須簽署並遵循華邦電子供應商行為準則,使得成為正式可交易之供應商。接續,我們定期針對合格供應商執行評比,並依據評比結果執行重點抽樣稽核,最後為缺失追蹤與改善。我們積極落實 SDG 17.16「合作實踐目標」的要求,於內,對供應商所供應之物料與技術品質嚴格把關;於外,藉由定期的供應商評比、實地稽核、缺失提出與改進,與供應商共同發現營運或生產活動中可改善的方向。華邦期望藉由定期追蹤、討論改善狀況與其他精進方式,與供應商攜手並進,實踐永續供應鏈管理之理念。

華邦電子新供應商溯源與評選

華邦的新供應商評選機制包含品質系統評估( 內容包含品質、交期、服務、技術、供應商品質系統等項目)、RBA 行為準則及企業永續發展規範等評估項目。此外,華邦為經濟部國際貿易署(Internal Compliance Program, ICP) 之會員,於溯源階段即時刻留意聯合國安理會與我國法務部所更新之制裁名單,有效維護供應鏈之安全。
於前述階段合規之供應商,後續須提供第三方品質系統驗證證書、供應商製程變更通知 (Process/Product Change Notice, PCN) 管理原則,以及填寫有害物質管理問卷。安全性產品之委外代工供應商,須另外提供國際安全驗證證書及填回「安全性產品委外加工安全控制措施查核問卷」。2024 年,華邦集團新增之9 家供應商( 包括華邦4 家、新唐3 家、新唐日本2 家)100% 通過在環境、社會與經濟標準之評選。

華邦電子供應商行為準則

華邦電子及其子公司為確保供應鏈中工作環境的安全,保障員工受到尊重並富有尊嚴,落實環境責任並遵守道德操守,華邦電子依循「責任商業聯盟( RBA, 前身為EICC)行為準則」制定華邦電子供應商行為準則。華邦電子要求供應商遵守本準則,遵守其經營所在國與地區的法律和法規。同時也鼓勵供應商要求其供應商、承包商和服務提供商認同並採用本準則。

本準則組成共計五個部分,A、B、C 部分分別概述勞工、健康與安全,以及環境的標準,D為商業道德標準,E為貫徹本準則的合宜管理系統所需的要素。

本準則之研擬,參考生態管理及審核體系(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EMAS);在人權評估內容,參考「OECD多國籍企業指導綱領」(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聯合國企業和人權指導原則」(UN 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世界人權宣言」 (UN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國際勞工組織「工作基本原則與權利宣言」 (ILO Declaration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ights at Work)、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公約」(ILO Fundamental Conventions);在治理部分,參考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SAI, SA8000)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綜合訂定「華邦電子供應商行為準則」。

華邦供應商定期評比

華邦每年針對合格供應商定期進行供應商評比,其中,因應華邦產品生產製造的分工特性,評比對象又再區分為供應商與外包商( 封裝、測試)。其評比內容綜合而言,包括品質( 產品/ 技術)、交期、服務及價格等面向,並依據其評定結果,供應商與外包商的管理機制各自區分為二,在供應商上,管理機制區分為A、B、C ( 優良、良好、待審查) 等三個等級;在封測外包商上,則分為優等、甲等、乙等、丙等等四個等級,並以此做為不同管理與精進方式之依據。為正向鼓勵全體供應商積極實施有助於永續發展事宜之工作,2024 年,正式將供應商永續表現納入全體供應商之定期評比中,權重設定為5%,預計2025 年將提升至15%,以強化供應商對企業永續之重視。其永續評比項目包括華邦永續相關活動的參與、倡議,永續管理目標的研擬、節能減碳目標達成等。同時,為求評比之公允,華邦也同步將受評比之供應商在環境、社會、治理等三面向的裁處案件列入扣分考量。未達評比標準者,需於一個月內回覆改善計畫,仍未達改善標準者將解除合作關係。
2024 年,華邦所有合格供應商之永續評比結果均在B 級( 供應商) 或甲等( 外包商) 以上,無供應商因重大永續缺失須解除合作關係。未來,華邦除持續保持日常的積極溝通與宣導、密切注意政府公示系統之裁處資訊,留意供應商營運管理之動態,確保供應商均在合規的基礎上保持供應活動外;華邦也將針對重視永續績效表現之供應商,建立正向獎勵機制。

具永續績效之供應商獎勵機制:

  1. 供應商論壇/ 外包商大會授獎並公開表揚

  2. 由永續供應鏈團隊協助進行供應商/ 外包商永續評比與永續稽核、輔導,結果將用於交易面之正向採購管理措施( 如優先選用、加量等)

例如:供應商能證明其生產過程之廢棄物 100 % 採行循環回收處理,華邦將在同等品質與成本條件下,提高其採購量。

華邦供應商定期稽核與改善

為有效管控所有合格供應商之營運,每年度由華邦供應商稽核團隊針對所有合格供應商,進行年度重點抽樣稽核。首先,在書面稽核上,其稽核內容包括「品質管理」與「綠色審查」等各式證書的有效持有。實地稽核的重點則以RBA8.0 稽核手冊項目為核心,綜合執行「永續性審查」。2024 年,稽核場次數為63 場,包括 19 場原物料商、15 場封測外包商與29 場廢棄物處理商,今年於稽核內容新加入永續項目,強化供應商對於永續工作的重視程度。
根據稽核紀錄,供應商之表現皆符合華邦之要求,未有合格供應商因不符合環境與安全衛生、勞工與道德、產品與技術品質、永續管理系統者而取消其供應商資格。

面向與標準查核項目符合率

經濟

ISO 9001:2015 品質管理系統
ISO 9001:2015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100%

IATF 16949:2016

100%

環境

ISO 14001:2015 環境管理系統
ISO 14001:201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100%

REACH

100%

RoHS

100%

HSPM 有害物質管理
HSPM 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100%

社會RBA 社會責任
RBA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100%

華邦為求與供應商、外包商在產品/技術服務、管理營運等面向上攜手永續前行,2024 年,在總計63 場的稽核工作中,共彙整出146 項建議改善工作項,在華邦稽核團隊的積極溝通下,相較於2023 年度提升3.4% 的改善率。華邦堅信,唯有讓供應商從日常的營運中即提前識別出潛在風險,方能達成稽核工作應有的積極性預防,有效提升供應商的永續能耐。

項目

可改進項目

華邦因應

環境與安全衛生

  • 現場氧氣及乙炔鋼瓶暫存區僅於柵欄外標示名稱,危害標示不清
  • 相關緊急沖淋洗眼器設備規格不符且未妥善清潔,導致水質髒污
  • 未明確標示防護衣位置
  • 全面清查現場氧氣及乙炔鋼瓶暫存區與危害標示
  • 定期檢查水質狀態並按月回覆查核紀錄
  • 要求供應商文件化防護衣配置圖

消防系統

  • 避難出口/ 避難方向指示燈未保持常亮
  • 電子組件拆解區一處滅火器壓力超出上限
  • 物料放置雜亂且影響搬運與逃生動線
  • 定期檢查指示燈與滅火器狀態並檢具查核紀錄
  • 建議實施5S 管理課程確保作業現場整潔無虞

勞工與道德

  • 未定義禮品收受政策頻率及上限
  • 誠信與道德相關政策未針對外籍員工提供多國語言版本
  • 未設置多元化申訴機制
  • 針對禮品收受訂定金額上限與管理辦法
  • 依據廠內員工國籍狀況公告多語系版本
  • 要求供應商設置電子與實體申訴管道

產品與技術品質

  • 不合格品處理的分級作業,未明確定義分級標準
  • 出貨規格系統輸入由品管進行覆核, 但無定義與執行紀錄
  • 產品充填未定義切換標準
  • 在線製品未依規定隨附標示卡
  • 製造程序異常處置規範之描述不完整
  • 要求明確定義分級標準
  • 要求將程序作正式定義並留存執行紀錄
  • 要求明確定義壓差的切換標準
  • 要求落實標示卡制度
  • 要求明確定義並補充異常處理程序

管理系統

  • 供應商評比項目與配分內容不一
  • 在職訓練未有明確的訓練時機
  • 內部稽核紀錄未明確紀錄查核缺失
  • 持續營運計畫未有風險管理概念
  • 明確並統一定義各項目之評比方式
  • 要求在職訓練須以定期方式實施
  • 要求缺失紀錄需撰寫具體
  • 需在持續營運計畫內加入風險等級評估的概念

企業永續

  • 高階主管ESG觀念尚未完善
  • 碳減排措施與目標關聯未具體反映
  • 衝突礦產資料未依產品類別分類
  • 建議導入高階永續教育訓練並定期追蹤學習成效
  • 未來將以供應商永續定期評比,強化供應商導入
    節能減碳措施之誘因,並以定期會議追蹤
  • 要求供應商依據RMI規範進行資料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