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領域|氣候變遷管理|氣候風險管理

氣候變遷管理

「以綠色半導體技術豐富人類生活的隱形冠軍」是華邦的集團願景,為響應國際準則及國內政策朝向綠色永續,華邦已第三年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架構,評估氣候變遷可能導致的風險與機會,作為華邦推動減緩及調適行動的基礎,以提升公司營運韌性。

SDGs 17 同心協力的夥伴關係
SDGs 13 氣候行動
SDG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SDGs 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

2023 年發表首本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TCFD)

訂定 4 大類 12 項氣候相關管理指標

12

氣候風險管理

氣候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架構

華邦於董事會轄下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透過組織現有部門或風險職責單位,完善整體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就各單位負責之作業範疇訂定了健全的內部管理辦法及作業程序以進行風險管理,並制定程序至少包含:風險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量、風險回應,及監督與審查機制五大要素,完整內容請詳公司治理下之風險管理

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鑑別流程

2024年,華邦召集19個處級單位、逾30位同仁成立TCFD專案小組,小組成員依業務性質分組,各組依業務相關性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進行討論,並使用華邦內部自行開發之TCFD平臺,在36項氣候風險(轉型風險包含政策和法規、技術、市場及商譽等類別;實體風險包含立即性與長期性等類別)與19項氣候機會(包含資源效率、能源來源、產品/服務、市場及韌性等類別)中,鑒別出3項主要氣候風險與6項次要氣候風險,以及3項主要氣候機會與3項次要氣候機會。

氣候風險與機會矩陣圖

氣候風險矩陣圖

All
短期 1-3 年
中期 3-5 年

主要風險
1
客戶行為改變
2
低碳技術轉型 *
3
碳費 / 碳稅徵收
4
再生能源要求
5
環境管制法規 *
6
國際公約或協定 *
7
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
次要風險
8
產品效率及標示的法規及標準
9
引起負面回饋
10
缺少法規與適法性
11
法律訴訟
12
降雨形式與分佈改變
13
實體風險的不確定性
14
引發自然資源改變

* 為 2023 年新增之主要風險或機會

氣候機會矩陣圖

All
短期 1-3 年
中期 3-5 年
長期 超過 5 年
主要機會
1
客戶行為改變
2
參與再生能源計畫
3
低碳產品或服務
4
製程優化與研發創新
5
取得政府獎勵或合作 *
次要機會
6
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7
開拓資金來源
8
使用低碳能源
9
水資源使用
10
節能建築
11
替代性或多樣化資源
12
運輸模式改變

* 為 2023 年新增之主要風險或機會

重大氣候變遷之影響及因應

主要氣候風險

(—) 代表負面衝擊,(十)代表正面衝擊

氣候風險發生時間影響邊界潛在財務或營運影響因應措施
低碳技術轉型短期
  • 上游或供應鏈
  • 自身營運
  • 導入新設備,資本支出增加(—) 
  • 研發成本增加(—)
  •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碳稅/碳費支出(十) 
  • 導入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進行能源審查並持續改善優化
  • 執行生產機台與廠務設施節能專案,包括機台泵浦增設變頻器、現場廢氣處理器 (Local Scrubber) 增設、外氣空調箱 (Make-up Air Handing Unit , MAU) 水洗系統節能改善
  • 使用再生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 持續與外包商共議開發低碳材料與封裝製程優化
  • 積極蒐集市場交易資訊,避免因資訊不對稱造成採購成本上升
碳費/ 碳稅徵收短期
  • 上游或供應鏈
  • 自身營運
  • 下游或使用端
  • 間接成本增加(—) 
  • 供應商將碳稅/ 碳費支出轉嫁,採購成本增加(—)
  • 產能擴增受限(—)
  • 訂定 2030 年華邦 RE 50綠電目標,達成 2050 年華邦淨零排放目標
  • 訂定自主減量計畫,透過製程改善以減少溫室氣體用量,包括機台端加速汰換節能元件與設置尾氣處理設備
  • 建置自發自用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並採購再生能源電力,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
  • 建置碳會計系統,實現碳盤查與碳足跡透明管理
  • 建立內部自願性碳權投資標準,持續關注碳權抵換制度發展
  • 研擬議價策略,避免供應商不合理之成本轉嫁
  • 列管排放量大於 2.5 萬噸/年之供應商,定期蒐集了解其減量行為,並藉由供應商永續定期評比正面驅使其進行碳減量
國際公約或協定短期
  • 自身營運
  • 簽署協議後續所衍生之間接成本增加(—) 
  • 簽署協議後續所衍生之資本支出增加(—)
  •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碳稅/ 碳費支出(十)
  • 訂定 2030 年華邦 RE 50綠電目標,達成 2050 年華邦淨零排放目標
  • 訂定自主減量計畫,透過製程改善以減少溫室氣體用量,包括機台端加速汰換節能元件與設置尾氣處理設備
  • 建置自發自用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並採購採購再生能源電力,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
熱帶氣旋短期
  • 上游或供應鏈
  • 自身營運
  • 下游或使用端
  • 影響生產,營收減少(—)
  • 自動化產線不停工,依法支付加班費,增加人力成本(—)
  • 影響供應商供貨,影響華邦生產(—)
  • 天災保險費增加(—)
  • 採用自動化生產,降低人工操作需求
  • 運用數位工具,提升遠距辦公效率
  • 向供應商宣導相關因應措施,如強化廠房基礎結構與排水設施、日常演練因應
  • 成立 24 小時緊急應變小組,並持續關注供應商所在地之災變情形
因實施上述因應措施,估算 2024 年管理成本如下:
  • ESG 相關設備汰換等預算編列約 NT$ 1.2 億元
  • 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維護費用約 NT$ 70 萬元 / 年
  • 其他相關成本包括人員對永續議題之訓練成本、與供應商溝通之人力成本、數位資源與活動辦理之人力成本等
  • 原物料商低碳化補助金額 NT$ 125 萬元 / 年
  • 使用綠電較使用灰電增加之電力成本約 NT$ 8,700 萬元 / 年
  • 低碳材料與製程驗證費用 NT$ 150 萬元 / 年
2024 年辨識之主要氣候風險皆為轉型風險,考量氣候風險評估完整性,故將 2024 年實體風險之中發生衝擊程度最高且發生可能性最高之「熱帶氣旋」一項納入評估

主要氣候機會

氣候機會發生時間影響邊界潛在財務或營運影響因應措施
客戶行為改變短期
  • 上游或供應鏈
  • 自身營運
  • 產品組合改變,加速整體供應鏈正向發展
  • 取得訂單,擴大營收
  • 提升訂單穩健度,降低營收波動
  • 提升公司商譽
  • 持續了解客戶對於綠色產品的要求及規範,開發低功秏及低碳排放量的產品以滿足其需求
  • 配合客戶要求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並持續與外包商共議開發低碳材料與製程,推出以再生能源製造之產品
  • 建置碳排資訊平台,整合管理碳排放資訊,以達到綠色低碳生產
  • 參與國內外永續相關評比,提升永續作為之透明度
替代性與多樣化資源短期
  • 上游或供應鏈
  • 自身營運
  • 提升供應鏈可靠性
  • 生產成本降低
  • 針對關鍵原物料進行多方溯源,100% 達成預定之 14 項目標
  • 定期彙報物料供應、成本、替代物料等資訊,持續關注特定原物料於原產地與分銷世界各地之發展
運輸模式改變短期
  • 上游或供應鏈
  • 自身營運
  • 間接成本降低
  •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碳稅/碳費支出
  • 2024 年完成 5 項關鍵物料在地化採購,因減少空運與海運活動而達成之碳減排 7.2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因實施上述因應措施,估算 2024 年管理成本如下:
  • 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維護費用約 NT$ 70 萬元 / 年
  • 使用綠電較使用灰電增加之電力成本約 NT$ 8,700 萬元 / 年
  • 原物料商低碳化補助金額 NT$ 125 萬元 / 年
  • 低碳材料與製程驗證費用 NT$ 150 萬元 / 年
  • 新產品設計開發與製程研發費用
  • 開發供應商及與其溝通等相關人力成本